普洱茶“始于商周,产于西汉,传于三国,商于唐朝,得名明代,盛于清朝,衰于民国,享誉现代。”
虽然普洱茶可追溯的起源历史悠久,但是关于普洱茶的史料典籍记载属于凤毛麟角,人们从这些珍贵的只言片语里,去追溯、去研究、去感知“一片产自彩云之南,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神奇树叶”。
有这样一篇前文,较为详细地记叙了普洱茶的起源、产地、采制等,其内容甚至详细到:1、茶山上有茶王树,当地土人采摘前会祭祀;2、每个山头的茶味不一,有等级之分;3、茶叶采摘的时令、鲜叶(芽)称谓以及制作后的形态、重量和他们对应的称谓等等。
《普洱茶记》清·阮福
普洱茶名遍天下,味最酽,京师尤重之。福来滇,稽之《云南通志》,亦未得其详。但云产攸乐、革登、倚邦、莽枝、蛮专、曼洒六茶山,而倚邦,蛮专者味最胜。
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极边地,历代未经内附。檀萃《滇海虞衡志》云: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;宋范成大言: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以茶易西藩之马,是谓滇南无茶也;李石《续博物志》称:茶出银生诸山,采无时,杂椒姜烹而饮之。
普洱古属银生府,西蕃之用普茶,已自唐时,宋人不知,尤以桂林以茶易马,宜滇马之不出也。李石亦南宋人,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,那酋归附,旋判伏诛,遍隶元江通判。以所属普洱等六大茶山,纳地设普洱府,并设分防。
思茅同知驻思茅,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。所谓普洱茶者,非普洱府界内所产,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。厅治有茶山六处,曰倚邦、曰架布、曰嶍崆、曰蛮砖,曰革登,曰易武,与《通志》所载之名互异。
福又拣贡茶案册,知每年进贡之茶,列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,动支银一千两,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,并置办收茶锡瓶、缎、匣木箱等费。
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时,须以三四斤鲜茶,方能折成一斤干茶。每年备贡者,五斤重团茶、三斤重团茶、一斤重团茶、四两重团茶、一两五钱重团茶,又瓶盛芽茶、蕊茶,匣盛茶膏,共八色,思茅同知领银承办。
《思茅志稿》云: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,较众茶树高大,土人当采茶时,先具酒醴礼祭于此。又云茶产六山,气味随土性而异,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,消食散寒解毒。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,谓之毛尖,以作贡,贡后方许民间贩卖。
采而蒸之,揉为团饼;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,名芽茶;采于三四月者,名小满茶;采于六七月者,名谷花茶;大而圆者,名紧团茶;小而圆者,名女儿茶。
女儿茶为妇女所采,于雨前得之,即四两重团茶也。其入商贩之手,而外细内粗者,名改造茶;将揉时预择其内劲而不卷者,名金玉天;其固结而不改者,名疙瘩茶,味极厚。
难得种茶之家,芟锄备至,旁生草木,则味劣难售,或以他物同器,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。
阮福的这篇《普洱茶记》,虽然仅有800余字,但记叙完备,考究求真务实,其内容之丰富程度,以及涵盖范围之广,令人咂舌。时至今日,此文仍然对后人研究普洱茶产生重大意义!
来源:易武同庆号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